2013年6月12日 星期三

孚佑帝君訓誡

道乃宇宙觀,靈乃宿世業。
靈清體則明,莫持懷疑觀。
累世落輪迴,但求今世了。
跳出三界天,唯求內觀照。


渡眾難,如上青天。
自渡難,如入無間。
眾生業隨果報。
非未報,待時到。
                      


 勉眾堂生~
清淨本無為 道法始自然
無極仍宇宙 先後一貫之
六神何所依 一念於萬里
                               內相孚佑帝君 降

2013年5月12日 星期日

黃大仙簡述

 我國東南一帶過去普遍敬祀一位區域性顯神,這就是赤松黃大仙。舊時,黃大仙廟遍佈東南廣大地區,並流入東南亞地區乃至美國,當然,這位黃大仙是隨著華僑的足跡,走向海外的,成為僑居海外的華夏名神之一。香港的黃大仙極受崇拜,是當地第一大神。去黃大仙廟觀光,不須向人打聽,只須查一下九龍黃大仙區即可。政區竟以大仙命名,可見其名氣之大!
 有黃大仙區,必有黃大仙站,乘汽車或地鐵在黃大仙站下車,只須十來分鐘,就可到黃大仙廟。廟前有一大石門坊,石坊正中題有四個大字:「金華分蹟」。金華,即浙江金華 市,金華是黃大仙的「仙鄉」,金華的赤松宮,則是黃大仙的「祖廟」。「金華分蹟」,意謂此地的黃大仙廟是金華祖廟派生出來的「分廟」。此廟是典型的道觀,石門坊兩邊分別醒目地題有「丹煉」、「回春」等字,使人聯想起道教的絕招兒-燒丹煉汞,長生不老。
 廟門橫匾上寫著「赤松黃仙祠」,廟內主殿金瓦紅柱,彩飾輝煌。殿內供黃大仙像。這位大仙何許人也?對其來歷有一些不同說法。比較一致的說法,黃大仙是晉代道士黃初平。黃初平是浙江金華人,他「叱石成羊」的法術,十分有名。據《金華府志》卷二十二『仙釋』載:
  晉,皇(黃)初平,蘭溪人。牧羊遇道士,將至金華山石室中。兄初起尋之四十餘年,一日逢道士,引入山相見。問羊安在?初平曰:「在山之江。」初起視之,但見白石。初平叱之,石皆成羊。初起遂絕粒,服松柏、茯聆,亦得仙。後還鄉,其族盡亡,乃復去。初平別號赤松子云。

  《歷代神仙通鑒》卷六亦載黃初平、黃初起兄弟得成仙事,只是把時間提前了六、七百年,說他倆是東周時晉國人。事跡則與上引相同。並說「(黃)初平歸淮陰黃石山,改名黃石公」。《歷代神仙通鑒》把黃大仙附會為黃石公,並未造成多大影響。

  黃石公是個歷史傳說人物,後被道教尊為神仙。又叫圯上老人,一天他見張良遊下邳(今江蘇睢寧北),故落履於圯(橋)下,令張良取履,伸足令穿之。張良皆如命,老人謂「孺子可教也」。於是授張良《太公兵法》。說十三年後,見我於濟北谷城下,黃石即我。張良 熟讀兵法,助劉邦奪得天下。十三年後,果於谷城山下見黃石,取而寶祠之。此事載於《史記.留侯世家》。

  黃初平因別號赤松子,故有些黃大仙廟稱「赤松黃大仙祠」。黃初平入金華山石室中修行得道,其兄黃初起從弟修道,亦得仙。故有人認為黃大仙是指黃初平弟兄二人。金華北山早於晉代即建有最早的黃大仙祠-赤松觀。當初這座道觀十分宏偉:「宮殿、亭宇、廊廡、碑碣、誥敕、御墨,及名公巨卿題跋,為江南道觀之冠。」(《金華縣志》),時過境遷,號稱江南道觀之冠的赤松觀早已蕩然無存,成為歷史遺跡。

  因黃大仙又號赤松子,故有人認為其即神農時的赤松子。其實,神農時的赤松子是傳說中的仙人,是主行霖雨的雨師,與黃大仙是兩回事。還有一種說法,黃大仙是廣東東莞人,是東晉著名道士葛洪的得道弟子黃野人。但黃野人的「仙跡」要比黃初平遜色多了。

  黃大仙信仰之盛,如今首推港澳。香港黃大仙祠終日香火繚繞,進香朝拜求籤者有如潮湧,熱鬧非凡。進香者所求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求福、求子、求財、求工作、求良緣,乃至求醫問藥,無所不有。有趣的是,廟前街巷也成為極富特色的迷信鬧市。這裏一是賣風車的多。這種風車除紙做風輪之外,上面還有神像、關刀、八卦、小旗等道教飾物,俗稱「轉運風車」。說是持此風車進廟求神,即能走運,使厄運轉為福運。所以進香者無不破費,買一風車,欣然入廟。風車攤販竟有數百上下,一路排來花花綠綠,煞是熱鬧。另一多是相攤多,算卦的相士靠著黃大仙的「靈應」也沾光不少,而且多以黃大仙的徒子徒孫自詡,在卦攤上掛起「黃半仙」、「黃也仙」、「黃小仙」、「松仙館」之類的大字招牌。

   

    在台灣地區黃大仙似乎在一般人來說較為陌生,然而名氣卻隨著兩岸來往的頻繁以及台灣人至香港地區旅遊的因緣,漸次的在台灣亦有相當數量的信徒。

    黃大仙祖宮位於浙江省金華市雙龍洞,現由華山派第三十一代  施清純道長當家,台灣地區委任  清澤子道長之紫炁道場為黃大仙祖宮駐台辦事處,為台灣地區信眾廣宣流佈大仙精神。
    現台灣地區尚有黃大仙協會由高道  羅道長主事,爾後與黃大仙祖宮駐台辦事處相互結合,共同努力,為大仙信仰各盡其力,並促進海峽兩岸三地之黃大仙信仰之交流。

2013年5月8日 星期三

【全真七子源由譜系】

    七真之六郝大通:  郝大通,字太古,道號廣寧子,山東寧海人。《道家金石略》收有徐琰所撰《廣寧通玄太古真人郝宗師道行碑》,《金蓮正宗記》亦有郝大通傳。徐碑稱郝大通:" 平生制作有三教人易論一卷,示教直言一卷,心經解一卷,救苦經解一卷。 周易參同契簡要釋義,詩賦、雜文、樂府及所做易圖。號《太古集》凡十五行于世。”金元人好問撰《太古觀記》提及《太古集》云:“今《太古集》所載言詞,往 往深入理窟,其以古道自任,有不可誣者。”元好問又撰《太古堂銘》云:“余嘗讀《太古集》,見其論超旨意,非今日披裘擁絮,囚首喪面者之所可萬一"。可 見,《太古集》在金元時期流行就已經很廣。今本《道藏》收有《太古集》,前有其高足弟範圓曦序及自序。據範序云,《太古集》原名《崑崙文集》。第一次刊行 時,蔑裂訛漏極多。後經範氏補綴闕遺,改正修繆,重行刊印。郝太古自序亦言:“予嘗研精於《周易》,刪正義以為參同,畫兩儀、四象、三才、八卦、六律、九官、七政、五行、星辰張布,四勝度厘,有無混成為以圖象。述懷應同詩詞歌賦共十五卷,分並三洞,以慕太古之風,目之曰《太古集》。"今本《道藏》所收《太古集》三卷,然非《太古集》原貌。全集僅三卷,且大半為圖象,其中精義了不可見。由此推測,其遺伕訛奪極為嚴重。今本《道藏》有《群仙要語匯集》,收有除孫不二以外全真六子述教語錄。         

                                                         取材自:金元全真道內丹心性論研究

 

2013年5月5日 星期日

五戒

殺戒:
一、並非拿刀子殺人、殺動物才叫「殺」;在起心動念,微細的助緣地方不去注意,也會犯「助殺」之業。
二、「殺」有很多種:自殺、他殺、讚嘆殺、見斫(殺)隨喜等,都是殺。
三、千萬不要在意識中種下自殺的種子,不然最少會造成七次連續自殺的後果。青年男女想不開,「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不久可能有連體嬰出生。
四、有情所重,莫過性命;為救物命,首先戒殺。菩薩萬行,以大悲為本,故須戒殺。
五、假如全台灣人人戒殺吃素,不到兩年,必定五穀豐收,農夫也不必噴灑農藥。像幾千年前,堯舜時代,雖沒農藥,仍然五穀豐登。
六、賣農藥的,幫助農人五穀豐收,但殺了無量生命,因果仍在,會冤冤相報。果報有形世報,有來世報,有隔了好幾世才報,譬如種菜很快可以收成,種水果有的要隔好多年才結果。
七、如果有人向你說要墮胎,你說:「好、好,拿掉他!」有助殺果報。
八、見人宴客,你若說「殺了好多,殺得好!」或兒女結婚要請葷的你有同意的話語,都算助殺。
九、賣中藥的如有動物成分,要觀想此藥只是給他治病,並不希望他去犯到殺。但千萬不要叫他燉雞、鴨、鱉等動物,他如詢問,也應該用「不必」等言辭加以說明,否則犯了助殺,自負因果。像有時有人被流氓錯殺,就是無殘劫前助殺的果報。
十、買藥的人,如果藥中有動物成分,要想這只是治病而已,病好應立刻停用,不可拿來作進補之用,也不可自己要求醫師添加動物成分。
十一、賣西藥的,如有賣強力膠、速賜康、安眠藥等毒品,要背負負因果。八正道中有「正業」一項,故選擇職業不要選助殺的行業。
十二、看到人家在殺,不見斫隨喜,不要說這種肉好吃、很補。到別人家作客,千萬不要讓主人為你而殺生。
十三、做生意的人,不要販賣刀棍等幫助殺生之類的武器,做這一行的人,累世都有因果存在。
十四、發明電屠宰機器的人,世世代代,絕子絕孫,不要去設計這一類的機器。
十五、酒是亂性、邪淫之源,不要販賣酒,也不要買酒送人,更不要喝酒,否則來世會像龍發堂那些人。
十六、不要販賣棺材。賣棺材的人,生意若不好,常會膏棺材板咒人去死,居心不良。買棺木送人可,但起心動念不可以希望有人死。
十七、不要穿真皮的東西。像皮衣、皮鞋、皮帶、皮包等幾千元較貴的或進口的,是真皮,修行人最好不要去享受;如果不小心買到了,最好丟掉,化學的合成皮則可以。
十八、貂很有愛心,見人凍倒雪地,就用身上的毛去暖和救醒他,獵人就利用這樣去捕捉牠們。動物有愛心,人卻這麼殘忍。修行人千萬不要穿貂皮大衣。
十九、錢借人家要小心,若不知用途,易犯助殺之過。(如借錢去墮胎之類)。
二十、布施要有智慧,若布施在神壇道廟等有殺豬公比賽,殺生宴客之處,要共負因果。如果拜拜用素的廟則無妨。若布施在佛堂,給很多人辦道修行,成全很多眾生,福德很大,所謂「三寶門中好修福,一粒種子萬粒收」。
二十一、不要賣釣竿釣鉤之類,否則皮釣起的魚也會找你算帳。
二十二、殺有卵的母魚,比殺一般魚罪業更重,一卵即一命。
二十三、少去烤肉。豬最執著,守屍到肉全被吃完或腐爛才去轉世。殺豬的人說:「豬啊豬啊你莫怪,你是人間一道菜。不吃我不宰,向買的人去討債!」買肉的人 則說:「豬啊豬啊你莫怪,你是人間一道菜。啊!他人不宰我不買,向殺的人去討價!」可見人人都知道殺生不好,卻偏偏難戒。
二十四、現今醫學發達,怪病卻越來越多,只能用殺業的果報的解釋。
二十五、噴殺蟲劑不好,牠們也要生存,只要家中打掃乾淨,牠們就少來。殺得越重,蟲就越多;正像老虎沒有人吃,不會越來越多;雞、鴨、豬太多人吃,所以會越來越多。
二十六、殺業有輕重:以下殺上,如殺父母、殺恩師之類,為逆罪,必墮三惡道;殺人亦為重罪。殺動物為輕罪;精神錯亂殺人,為救聖賢或大多數人而殺,罪較輕,但仍有因果。人離成佛的距離近,殺之罪重;物離成佛距離較遠,殺之罪較輕。
二十七、修菩薩道,起心動念,處處要維護善心,與萬物同體。有人說:雞、鴨是生來要給人吃的,不吃晝不滿天飛嗎?但是老虎吃人,蚊子吸人血,難道人天生要給老虎吃,給蚊子吸血的嗎?人要將心比心,才不會誤了自己性命。
二十八、佛像舊了破了,要捲起來收好,不可燒掉,因為燒成灰與垃圾合在一起,即是對佛不敬。佛在世時有「不可出佛身血」的戒律,現在佛不在了,佛像就豆表,所以不要以惡心去破壞佛像。
二十九、母親要殺雞殺鴨,應盡量勸,如勸不聽,則念佛號、念往生咒。
三十、立願清口後,原養的動物養到壽終為止,埋葬牠,念此咒給牠轉世;不可以賣給別人,也不可以送給別人去殺。
三十一、如過失殺人,要做功德迴向給他。無心去殺,罪輕;有心而殺,罪重。
三十二、吃素的人,買食物要問清楚,如不小心吃到葷的,回來後要燒香懺悔。
三十三、老闆叫你去買肉,不得不買時,觀想所買之物,與我無關即可。
三十四、做生日不可殺生。你的出生並不偉大,卻造成多少生命的死亡,於理不該。
三十五、祖先過世,最好辦素的,不要殺生。沒有全家吃素的,最好吃素四十九天,夫妻關係也隔離四十九天,如此可減輕他的業力。
三十六、許願而殺豬,等於給自己找麻煩,事情還未解決,卻先造了罪。在神壇不要隨便許願。迎神、出殯,不要演布袋戲、跳脫衣舞,隨習俗潮流。拜祖先用香花素果清茶,敬意即可,三牲酒禮,只會增加祖先的罪而已。風俗不好的不要去沿襲。
三十七、享受就是消福,受苦就是了罪。持齋後身體仍不健康,那是累世殺業未。見別人事業不順,身體不健康,不可說人家業力深重,這樣會殺了人家的菩登慮,也算是犯殺戒,應以關愛語,柔軟語去安慰才好。
三十八、犯殺的果報:
  (1)墮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
  (2)若生人中,多病短命:放生有兩種:一為放外在的眾生;
二為放內在的眾生,即放下內心的執著,放掉諸多生起
來的念頭。所謂眾生,即是集眾多生起來的念頭。
       (3)所感外物,皆少光澤:例如做生意越做越虧,在社會上
缺少人緣。
(4)心常懷毒,世世不絕:殺豬久了變豬臉、殺雞久了變雞臉,意識中常起殺的念頭。
(5)心懷恐懼:生病或走暗路時,常會怕東怕西的。
(6)常做惡夢。
(7)眾生憎惡:被人嫌棄、沒有人緣。
(8)命終恐怖惡死:犯殺太重,臨終業力現前,就像銀行年底算總帳,死時叫得很恐怖。
三十九、戒殺的果報:
(1)修無畏施:給動物沒有恐懼感。
 (2)若生人中,少病長壽。
 (3)慈心增上,煩惱減少。
 (4)滅斷嗔心,(ㄐㄩㄢ)除熱惱。(蠲,即除去)
 (5)眾生親近,鬼神守護:每持一戒,即有一善神守護。
 (6)常無噩夢,寢覺快樂。
 (7)於未來世,富貴自在。
 (8)解除怨結,廣結善緣。
 (9)往生淨土。
 
盜戒:
    一、現今社會紊亂,盜賊橫行,教育家、宗教家都須負一點教化的責任。
    二、「盜」包含偷、劫(強力去搶)、騙、脅取(例如在公園抽戀愛稅)、詆謾取(如別人寄物無字據,無賴不承認)、訛賴取(故意詐取財物)等。
    三、修行人在佛堂比較容易犯到的行為:
     (1)有了疑難雜症,來佛堂燒大把香求佛,從佛堂拿香,是功德
未做先盜佛物。要知道佛堂的主人是仙佛,不是道長。要燒
大把香,最好自己買來,寧可讓仙佛占便宜,不可占仙佛的
便宜。
     (2)在公共佛堂打電話,應自己付錢。
     (3)在廚房行無畏施,煮東西時,試吃一口可以,貪好吃多嚐
        幾口不行。佛堂的公物,屬十方善信布施出來的,即屬佛堂
所有。
   (4)東西買來拿到佛堂,就不要大包小包拿回家。法會過後,剩菜可以帶回家,事後再拿等值的新鮮東西給佛堂。私人的東西則另當別論。
   (5)供果買回來未供佛之前,不可先拿來吃。
   (6)道親布施的錢,人家發心在哪裡,就要用在那裡。人家要買
香,就用來買香;要月助,就作為月助。
   (7)打掃佛堂的用具要專用,並保持乾淨。例如佛堂的乾把不可
以拿到廚房、房間、廁所去用。
   (8)供佛的花和香,不要拿來聞,聞過了不清淨。它是供佛的,
不是供人的,香不香仙佛知道,不用你去聞。
  四、在公家機關上班的公務員,不要把機關的公物如信封紙原子
等東西帶回家,谷則算是「盜取國庫」。在公司行號上班的
也是一樣。
  五、教人逃漏稅,打免費電話;寄印刷品,裡面附帶信件;坐車
坐船不買票;這些都是「盜取國庫」。
  六、賣東西應該開發票,如果買賣雙方講好算便宜點而不開發
票,雙方都「盜取國庫」。
  七、不屬於偷盜的行為:
   ⑴己有想:把那樣東西當作是自己的。比如自己也有一把傘,
但在拿用時卻錯拿了別人的傘。
   (2)與己想:誤以為那東是要送我的而拿走。
   (3)畚帚(垃圾)想:誤以為那是人家要丟棄的東西而撿回家。
   (4)暫用想:借用電話或筆,借完物歸原處。
   (5)親厚想:例如在要好的朋友家,冰箱打開就拿東西吃,就像
在自己家一樣。如果不是很親近的,這樣的行為就是「隨便」,就「方便出下流」了。
  八、所偷的東西也分輕重:拿道場的東西,所犯重罪,即使一針
一線也不可隨便動用,因為它是屬於所有道親,而非少數人的。相對的,布施在道場,能利益所有修行者,它的福去也大,遍十方虛空世界。
  九、布施出來就不要有執著心,你做的事仙佛都有看到,不必再
去想,也不要把名字刻在佛殿的柱子上(別人天天在拜你的
名字,再的大功德也拜光了。)人要脫離業力的牽纏,就必
須放下執著心,就像火箭升空,必須脫離地心引力一樣。
  十、倒人家的會錢,會轉世為狗(為人看門,像傭人)或豬(一次可賣一萬多元(倒多少就轉世多少次,直到還完為止。放高利貸也是偷盜的行為。
 十一、來佛堂吃飯可以,衛生紙、牙膏等日常用品也可以用,但飛太小氣,多布施就好。
 十二、路上撿到錢,拿來做善事不算犯戒,自己用則不可以。
 十三、五戒之中盜戒最微細。沙門中的規矩更多,不作詳論。
 十四、犯盜戒的業報:
   (1)墮三惡道。
   (2)若生人中,貧窮下賤;或多貲財而不得自在使用。
   (3)苗稼房屋,遭水火霜雹等災。
   (4)他人失物,於己生疑:別人遺失東西,懷疑是他偷的。
   (5)身常受苦,心懷憂惱。
 十五、守盜戒的善報:
   (1)貲財盈積而不散失。
   (2)多人愛念,深信不已。
   (3)善名廣播,十方讚嘆。
   (4)處眾無畏,人不敢欺。
   (5)身心安樂,命終生天。
 
淫戒:
  一、飽暖思淫慾,萬惡淫為首。物質生活太富裕,卻帶來反面的效果。以前的人粗茶淡飯,吃得健康長壽;現在的人海陸空吃光光,反而不邀康。吃得飽,各種 妄念就來,加上目前傳播媒體發達,大事渲染,壞事幹盡,在滾滾的萬丈紅塵中,實很可憐。以前白樂天問鳥巢禪師,睡在樹上會不會掉下去,他卻沒有想到:他在 萬丈紅塵中會不會掉下去。
  二、有人吃死了,玩死了,卻沒有一個人修行死的。
  三、宇宙中最束縛人的,就是「淫」,比所有的毒品還要厲害,如割捨不下,則世世輪迴。
  四、三世諸佛,視淫念為最污穢的事情。既然修菩薩道,在這方面應自我節制。戒淫不須斷絕夫妻關係,夫妻關係為正淫,要以禮節制。夫妻之外的男女關係為邪淫,如金錢交易、婚外情之類,為一切社會問題的來源,應戒除。
  五、淫慾一發生,六親皆不認,違背了一切倫常、道德、法律,像古時山中的修行者,甚至和猴、羊等動物發生關係。
  六、淫慾如火,一燒不可收拾。如要根本醫治,須從淨化人心開始,從內心去平息。平常不要吃太飽(飽暖思淫慾),在家最好打赤腳,腳著地涼的,可以降低 火氣。要離淫慾,辦法只有遠離一途,一切容易引起遐思的,像書刊、雜誌、小說、電影、牛肉場等,眼睛最好不要沾染。男人喜歡看這一類的,死後眼睛先爛。平 常多看經、背經,淫念一起,趕緊背誦經文去降伏亡,自然慢慢淡化。斷慾如斷牛筋,是很不容易的。
  七、凡夫俗子難免有慾望,但必須節制。夫妻為天地倫常的根本
,彼此要相敬如賓,平常以獸沒有兩樣?初一、十五、佛菩薩聖誕,不宜有夫妻關係,祖先或家人去世,要戒四十九天。
  八、夫妻關係,應想它只是短暫的快樂,不能滿足永久的快樂,應以身體健康為重,來好好經營這個家庭,畢竟它只是生活中的附帶品,不是主要的。人是守禮的,有禮才能維持家庭秩序。
  九、淫慾是生死的根本。如果這一關未斷,則永遠在生死輪迴中。
  十、未結婚的,現在這個家要好好經營,才後才能再去經營另一個家。夫妻、父母、眷屬,都是有才跟我們相聚,應該想辦法去圓這個緣,不要把它當作包袱而逃避它。如果這一世沒有去圓滿,來世會有一段孽緣。
十一、一切婚姻,必須隨其因緣而了。任何人不要讚嘆別人的婚姻
,說結婚多好,去引導人結婚;也不要極力反對人家結婚,人家有他的因緣要去了去行,要隨著他的因緣,自然發展才好。
十二、不要在離過婚的人面前,讚嘆你們的婚姻多美滿。
十三、當家師是清淨的,應斷去男女關係,也不可以做媒人、證婚人。
十四、不要把道場當作戀愛場所,因為佛堂是清高的地方。如果彼此有緣,可以外面交往。
十五、青年男女要潔身自愛,婚姻要經父母同意,行周公大禮後,才正式有夫妻關係,不可婚前亂搞男女關係。
十六、淫是宇宙間最束縛人的,如不能斷,可用佛的觀想罄,觀想人的身體是最不乾淨的,鼻涕、眼屎、大小便……等,無一不是污穢的。對風塵女郎,則觀想她是我們累世中的義母姊妹。(一切六道眾生,皆是我們累世父母,不可侵犯。)用金錢交易的邪淫行為,是最不道德的。
十七、會引發遐思的事物,如養公狗和母狗交配生小狗之類,修行人不宜去做。
十八、騎馬一震一動容易產生淫慾,也是虐待動物,修行人勿去馬場騎馬。
十九、犯淫的果報:
   (1)墮三惡道:因那是禽獸行為,違背倫常。
   (2)若生人中,妻不貞良:朋友妻,不可戲,否則將來妻女亦被人戲弄。不要破壞鳥巢、螞蟻窩,不然總有一世會要皮弄得家破人亡。
   (3)淫慾為因,生死為果:修菩薩行須先斷這一關。菩薩畏因,如還有淫慾,則因緣不斷在結,無法超出三界,了脫生死。但要斷夫妻、男女關係,十分不容易,只要能持戒,做好人道,正當結婚也就可以。因「慾」是人體自然現象,壓抑它不如疏導它,以免引起生理變態。
二十、戒淫的果報:
   (1)諸根調順,永離動,多禪定,增實慧。
   (2)(戒邪淫者)若生人中,父母、宗親、妻子、眷屬純潔無雜
孝友孫順,又離於女人所有過失,令諸眾生無復染礙。
   (3)人天尊敬,諸方讚嘆。
   (4)(戒正淫者)當來成佛,相貌端莊。
   (5)解脫生死,早證菩提。
 
妄語戒:
  一、妄語包括惡口、兩舌、綺語、妄言。
  二、能說妙語如珠、又可增人道業的話,才是成功的演說家。要口才流利、辯才無礙,須三世不打妄語才行。
  三、妄語打太多,感召的業報是不會說話或講話不清楚。
  四、生意人最容易打妄語,修此戒較難。最好觀想我所賺的,是他將會拿去吃喝嫖賭的錢,我把它賺來,代替他布施,(當然要真的能布施)這樣可以補妄語之過。
  五、男子說些美麗動聽的話安慰太太,叫愛語,不算妄語;對別的女人說,叫「綺語」(好聽的、漂亮的、美麗的謊言)。
  六、政治家競選時斬雞頭、發毒誓,逞口舌之快,以贏取名譽,保住地位;教育家應淨化人心,卻走向商業化;影歌星誇大其辭,修飾自己;這些都要背負妄語的因果。
  七、度人要有售後服務,要以實的一面(真理),客觀的分析,去成全人,不要說「你求道或設佛堂,病就會好」這類的話。
  八、有多少能力就講多少話,不要講超出能力的話。哲學家說:「講一句謊言,須講十句謊言來掩飾。」常常講謊話,習慣成自然,會變成喜歡說謊,導致禍從口出,殺人不見血。
  九、閒著沒事,東家長西家短說些沒有營養的話,是在浪費生命。
  十、不要揭發別人的隱私,講人家的淪落辛酸史。坤道易犯,所以死後嘴巴先爛。
十一、妄語戒是比較難持的戒律。平常所說的話,不要傷人的自尊
,不要講到讓人生氣,不要講得太虛偽。千萬不要破壞人家夫妻的和好,夫妻事是當事人的事,不要去管,否則會倒楣。舌頭盡量往內收,不要往外放,應多講一些讓人受益的「善思語」、「潤益語」。
十二、經常講不會毀謗他人的善語,可以廣結善緣。
十三、下面幾種靠嘴巴賺錢的人,修行人不宜從事:
   (1)律師、檢察官:古人說:「一世官,九世牛。」從事此業的人,往往一句話就可判人生死,應注意客觀、公平,不要有賄賂行為。如果在權勢上搞是非,容易草菅人命。
   (2)算命的:算命的人常會說:「你如果不怎樣怎樣,就會遭到怎樣的後果……」之類的話,這是「惡口」。從事此種行業的人,講話要宛轉,客觀的建議就好。
   (3)風水師:容易說」如你不修,幾年後就會如何如何」的鐵斷語、刺傷別人。
   (4)道士:祖先過世,請道士做法事超渡。如果他真能超渡,閻王豈不怕他了嗎?三世因果業力又將如何清算?所以這只是習俗讓人心安而已。如要念經,要找有持齋修行的。沒有持齋的,自己的罪業一大堆,自己都渡不了,如何能超渡別人?
十四、三世不打妄語,舌頭伸出來能觸到鼻子。舌頭紅潤,嘴唇厚的人,比較厚道。女人門牙寬而厚的,可以幫夫持家理財;牙可吹風、漏財。牙齒像老鼠,心機多。牙齒參差不齊,前世多妄語。女人聲音柔和,一生一世有福報,有貴氣。尾毛蓋過眼睛,受家人庇蔭後代。
十五、修道人不算命而是運命。命運不好,可以改造,改造命運要從改造心開始,只改造外相(如紋眉之類)是無效的。五官不好看,講話不清楚,沒有口才,如能守妄語戒,將來可辯才無礙。
十六、清口並不只是茹素,茹素是吃齋,清口必須沒有惡口、兩舌
、綺語、妄言。
十七、男人不要口出「三字經」。女人罵先生、罵小孩要有分寸,不要什麼難聽的話都罵出來。
十八、別人因家庭問題煩惱時,不可勸他離婚或說刺激他的話,如果他因此而自殺,不但犯了妄語戒,也犯了殺戒。
十九、為了救眾生或解除他的煩惱,善意的欺騙不算犯戒。
二十、修行人應遠離惡口(罵人、粗俗、不中聽的話,如三字經之類),遠離惱亂語(擾亂他人的心,使他六神無主的話)、破壞語、苦他語(讓人痛苦的話)。
二十一、不要輕易相信別人而把內心話說出來,以防以後是非的傳播。在任何場所,最好都稱讚別人,不要說別人的壞處,這樣可以避免是是非非。
二十二、舌頭雖軟,比刀子還厲害,多少的是非恩怨,都是從嘴巴、舌頭惹出來的。「禍從口出」,要免禍就得三緘其口,要說就說有用的話。假如不小心說出惡口的話,事後要懺悔,以慚愧心來修補。
二十三、失意的人,最需要別人來關心,所以要站在他的立場來處理情。以自己的立場、意見要求別人接受,是自私的。
二十四、對事情要觀察清楚,不要隨便下定論。有位學生為孔子煮稀飯,上面掉了東西到飯裡,學生怕孔子吃壞肚子,就用手抓起來,孔子看到,說他沒禮貌,怎麼 可以老師沒吃,學生先吃?那位學生說明真相後,孔子召集所有弟子,告訴他們說:「我親眼所見,都會冤枉別人,何況別人傳到你耳朵的話,經過判斷之前,須先 調查真相,不可聽別人片面之辭,也不可用猜疑的心態去懷疑它,才不會產生是非,考倒別人。聖人都可能扭曲事實,何況凡夫俗子呢?
二十五、政治家將來果報不得了,修行人要遠離政治,不要跟人走上街頭或起鬨,說擾亂人心的話語。如有親人搞政治,盡量不要參與。
二十六、年輕坤道渡人成全人時,用慈悲心就好,不可有感情成分存在,以免讓他誤以為你對他有意思。如彼此有意,可誠實交往。
二十七、犯妄語戒的果報:
   (1)墮三惡道。
   (2)多被毀謗:受不白之冤,常受人排斥。
   (3)為他所誑:容易受別人欺騙、指責。
   (4)言無人受:所說的話不被別人接受。
   (5)語不明瞭:天生兔唇,沒有舌頭講話不清楚。
   (6)證不得果:再怎樣修行也不能證果。
   (7)口氣臭惡:有天治不好的口臭,身上會發臭。如吃素會慢慢減輕,吃肉臭氣會增多。
二十八、持妄語戒的好報:
   (1)口常清淨,如優缽羅香(蓮花的一種,能散發奇香):不用
噴芳香劑,自然發出香氣。佛無戲言,舌頭伸出能蓋住整個
臉,火化時,牙齒顆顆都好好的。
   (2)為諸世間之所敬信:普遍受人尊敬信任。
   (3)自心歡喜,他人心悅:不打妄語,歡喜活在真實的生活圈中。
   (4)未來生處,恆聞如意音聲:來生耳邊不有擾亂你、害你煩惱的聲音出現。
   (5)增自威德,得無礙辯:智慧無量,辯才無礙。
 
酒戒:
  一、酒不是葷,但它是一切罪惡的開端,一喝酒,殺盜淫妄都在神智不清中發生,等酒醒已成定局,故必須停止,因此叫遮戒。(遮為停止之意)。
  二、飲酒有何過失,為何佛以此為戒:
   (1)貲財缺失,福德漸減:酒不要自己喝,也不要送人。持戒者如買酒送人,五百世沒有手,成為蚯蚓等軟體動物。出國不要幫人帶酒回來。
   (2)諸根暗昧,智慧退失:老一輩的人,當時娛樂少,喝酒夕,得不到佛法等好的教育,故五根昏昧,比較憨。龍發堂那些病患是前世喝酒過多造成的。
   (3)現多疾病,飲食減少:喝酒易得肝病、糖尿病、腎臟病、骨病等病。
   (4)增長嗔心,鬥爭殺害:借酒壯胞,容易做出毆鬥、淫亂、濫開支票等罪惡。吃喝飲樂等嗜好是修行人心中的包袱,要以智慧去克服,在生意應酬中,要設法圓融,以飲料、茶水代替酒。
   (5)淫慾熾盛,諸慾隨生:酒醉時,隨心所欲的去幻想各種情境,什麼禮節都沒有了。
   (6)多失禮貌,形不隱密:出門西裝畢挺,三杯下肚後,東倒西歪,三字經出口,醜態百出。或是拈花惹草,引起許多問題。
   (7)洩漏秘密,事業不成:商場如戰場,酒後洩漏商業機密,會被老闆炒魷魚。如果自己當老闆,因福去八,也許兩個月就垮了。
   (8)毀辱父母,不敬師長:喝醉酒神智不清,打父母甚至殺父母滅屍,六親不認。
   (9)父母不喜,眷屬嫌棄:喝醉酒氣味難聞,令家人討厭,也容易遺傳給下一代。
  (10)不信三寶,破齋犯戒:喝酒後,什麼齋都不知,戒也不會守,佛法僧三寶也不會尊敬,甚至洩漏道中三寶。
    (11)善人相遠,惡人相近:物以類聚,相聚的都是酒肉朋友。
    (12)身心散亂,遠離正定:身心定不下來,總想一些不實際的事情。
    (13)多作非法,違背正法。
    (14)多不遂意,增加憂苦:犯了戒後,良心不安,心中有鬼,無法坦蕩。
   (15)曠廢光陰,惡習難改。
    (16)身壞命終,死墮地獄。
    三、為了治病的需要,藥中放酒可以,但以不醉為限。外用藥加酒也可以。
    四、保力達B等含酒精成分的藥不要喝,喝了太強壯,會增加淫慾,不好。
   五、犯酒戒的果報:
(1)死墮灌口地獄。
(2)生於人中,愚痴狂妄,不信正法。
   六、持酒戒的果報:
(1)神知清明,恬靜安寧:將來當法師、講師,判斷力強,不會胡思亂想,也不會做事恍惚或精神分裂。
(2)善持四重,不犯重罪。持殺盜淫妄四戒很容易,不至於再造
重罪。
    (3)來世生於人天道中,不墮三途。

濟公活佛慈訓〈五戒〉


         五戒綜論:
一、戒律是要幫助大家解脫生死,不是給大家束縛。它好比火車的軌道,出軌就很危險。「戒」就是「界限」,就像地圖一樣,指出哪些地方可去,哪些地方不可 去,有個界限,才不會踰矩。一個人超出了自己本分之外,就是犯戒。持戒可幫助自己發出慈悲心,降伏自己的妄念,走向無上菩提。
二、戒律是超生了死的根本。不懂戒律,無形中造了許多過錯,雖有行功立德,也入不敷出。有戒律學束,可以減少許多罪業。各宗各教都有戒律,只是名稱不同而已。五戒並非佛教的專修法門,而是每一位修行者要得到,福報必須修持的基本條件。
三、不管哪一種宗教,守戒是共同的法門。念頭是諸惡之根,須先斷去才能養聖胎,增長慧命,所以修道必須三業清淨-身清淨、口清淨、心清淨。
四、三學戒定慧,以戒為首。末法的眾生,根基較鈍,不能一下就見性,故必須以戒為師。(不能以性為覺,必先以戒為師。)即使是十方聖佛,也是從戒律先修起。戒是一切斷惡的根本,求道只是結善緣,持戒才是行善斷惡的根本。
五、理可頓悟,事須漸修。每個人累世帶來的業力習性,不容易一下子就除法,故必須按部就班,藉著戒律來調伏自己。不要以為戒律是末法,如果基本戒律不修,講經典講心法都是不切實際的。
六、道場的佛規禮節,也就是「戒」。戒殺,有仁慈;戒盜,有義;戒淨,有禮;戒妄語,有信用;不喝酒,有智慧。中庸之道,離不開戒定慧。
七、戒律可以幫助家庭和樂,要使社會和諧,惟有人人持戒,人人懂得約束自己。
八、戒律很微細,一不小心就容易犯到。如果有人嫌它太麻煩,乾脆不去了解,那麼漏了福報,拼到最後什麼也沒有,豈不可惜?將來歸空後,只是天佛院的修煉員 而已。所以戒律不能不知道。修菩薩行的人,是不怕麻煩的,他在鬧市中修 行,把煩惱轉為菩提;羅漢(自了漢)怕被薰染,才會逃避躲到深山古洞去修行。
九、不要把戒律當作束縛,也不可拿戒律來衡量別人。五戒修不修、持不持,都是每個人自己的事;要修個滿分,或修不及格,看各人的功夫,老師是不勉強你的。一個人如果不嚴格要求自己,對自己常常開方便之門,德行就無法成就。
十、殺盜淫妄四種戒叫「性戒」,不管任何人,知或不知,只要犯了,就傷害自性,必負因果;酒為「遮戒」,遮是停止之意,因酒是一切罪惡的開端,須停止它,才不會造成殺盜淫妄等罪業。
  十一、水由位能而產生電能、光能、熱能。水不是電,電不是水,它是質量與能量的互換。人造了業,立刻輸送到第八識中轉換為業力,產生六道輪迴。人能持戒修行,才有力量上升,突破因果;沒有修行,能力自然下降。

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太上清靜經


老 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 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 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 無,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啟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 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 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惟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 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玄天上帝

有關玄天上帝的由來,典籍記載非常多,有一說指玄武為原始化身、太極別體。上三皇時,下降為太始真人;中三皇時,下降為太乙真人;至黃帝時,下降為玄天上帝。
相傳淨樂國王與皇后結婚多年而無後嗣,有一日,皇后在夢中吞日,懷胎十四個月後,終於在黃帝紫雲元年(西元前二六六年),亦有人說是隋文帝開皇元年(西元五一八年), 三月初三 午時,誕生了玄天上帝。
玄武生而神靈,七歲時,已能日夜誦讀經文,三年後,古籍典冊記憶在心,天文地理無所不通。十五歲時,勤務修行,不願只當一國之君,造福一國之民,並發願要救護天下蒼生,因而放棄王位,進入山洞修煉元真,感動了玉清聖祖紫虛元君,親授無極上道,做為玄帝修行的根基。
紫虛元君復指示玄帝東渡中元國土,尋訪起自乾兌方位的山峰地理,入山修行,才能歸根復位,上為三境輔臣、下作十方大聖。玄帝領命拜別父母,輾轉來到太和山紫霄峰,隱居修煉。
玄帝在山中修煉,歲月如梭經過四十年。年邁父親思念玄帝,派了五百壯兵前來太和山探尋玄帝,因為山領險要,又遇澗水高漲,寸步難行,雖欲強行橫渡,皆無功而返,一直到第九次,才上山見著玄帝,啟傳王命回過繼承王位。
話說玄帝專心修道,無意還朝,五百壯兵受其感召,眾人心悅誠服,一齊頓悟,決心追隨玄帝左右學道,隱其山中待玄帝功成果滿昇真之後,皆證仙道,即今五百靈官者是也。
玄帝在太和山潛心修道四十二年後,是足五十七歲,終於默會萬真,體得上道,於黃帝紫雲五十七年(西元前二六○六年)歲次甲子年 九月九日 功滿道備昇舉金闕,太和山即今武當山。
玄帝圓道,昇騰九清之後,玉皇上帝?令其鎮守北方,統攝斗、色、女、虛、危、室、壁等北方七星,頂戴森羅七座,坐鎮北方為上帝,兼管諸天掛甲兵,左青龍、右白虎、上朱雀、下玄武,坐管千里虛空內,立照十方世界中。訖明太祖時?封為玄天上帝。
玄天上帝,全稱北方真武玄天上帝,也稱北極玄天上帝。常被簡稱為北帝、真武大帝或玄天上帝。其又有玄武大帝、北極大帝、北極佑聖真君、開天大帝、元武神等稱;俗稱上帝公、上帝爺或帝爺公。
其象徵北極星,為統理北方之道教大神、統領所有水族(故兼水神),因北方在五色中屬於黑色,又稱黑帝。
玄天上帝亦是明朝鎮邦護國之神、戰神,明朝官方建了許多玄天上帝廟,並由官方祭祀。北帝據說擁有消災解困,治水禦火,護持武運及延年益壽的神力,故頗受擁戴。

2013年4月21日 星期日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照

「心」這個字很重要;成佛是心,造眾生也是心,天堂也是心,地獄也是心,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真心、真意、真情

一毫不假,是真道,
真道遍行,故謂之全真也。

不先學法術而先修玄功,
不假法術而身自安,
不用變化而道自成,
道成萬法皆通,
不求法術而法術自得也。
是謂全真之教。

2013年4月18日 星期四

太上老君

  老子生於商武丁庚辰歲(公元前一三0一年)二月十五日,母(玄妙玉女元君)懷孕八十一年,於李樹下,破腋而出。指李為姓名耳。為元始天王所化神寶君之化身。道書以元始八十一化,至老子是為第十八化,世乃稱為太上老君。據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中老聃本傳云:「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字伯陽,諡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其生平事蹟,載在老子內傳云:「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陽,一名重耳,楚國苦縣曲仁里人也。其母見日精下落如流星,飛入口中,因有娠。懷八十一歲,於陳國渦水李樹下,剖左腋而出,指李樹曰此為我姓。生而白首,故號老子。耳有三漏,又號老聃。頂有日光,身滋白血,面凝金色,舌絡錦文,長成一丈二尺,齒有四十八。受元君神圖寶章變化之方,及還丹伏火水汞液金之術,為七十二篇。在周文王時為守藏史,武王時為柱下史。能為天神所濟,聚仙所從。所出度世之法,有九丹、八石、玉醴、金液、治心、養性、絕榖、變化、役使鬼神之法」。按神寶君又稱太上老君,老子係其所化法身,故老子內傳首句即額曰:「太上老君」字樣,蓋以老子即太上老君也。

2013年4月6日 星期六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世間的一切,凡是有所為而成的法,都是生滅無常的,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亦如電,凡屬有所為,終究是虛幻的,應該都視為有如此六種一般。
當你知道所見的一切都是虛幻的;空的;稍縱即逝 如閃電一樣,那麼你就不會被名利所迷惑,也就不再執著了;也自在了! 應當如此~時時觀照自己的心...珍惜當下

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三清道祖聖紀



清道祖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之合稱也。

元始天尊生於混沌之先,其時宇宙無形、無氣、無物,元始分真化,以一 化而為三,在虛無自然的大羅天境,分化為元始、靈寶、道德三位天尊,此一亦稱元始祖,也有尊之為元始天主的。元始天尊居於玉清聖境清微天,亦號無形天 尊天寶君;靈寶天尊居於上清真境禹餘天,亦號無始天尊靈寶君,道德天尊居於太清仙境大赤天,亦號梵形天尊神寶君。三位天尊統稱為「道」,而習稱「三清」, 是道教最高之神。而每位天尊相距,各七千餘劫飛一億年,並各說經十二部,分為洞真、洞玄、洞神合稱三十六部尊經,而傳於後世廣度群迷。

三清化生諸天,生天、生地、生人、生萬物,以無生有,歷經龍漢、延康、上 皇、赤明、開皇五劫開圖,故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及太極的時空之分,整個宇宙在太易之時,只是無際的一片虛空,連氣體還沒有,元始於其時化分真,至 太初化生元始天尊,才開始有了氣體,道經亦稱龍漢之年,至太始之時化生靈寶天尊,方始有形,道經稱延康之年,到了太素之時化生道德天尊,才是質的始成時 期,道經稱為赤明之年,以上這段久達的時空,就是大家所熟稱的「無極」,亦即「元始一化三清」的一段久達時空造化過程。那時雖然已具形、氣和質,但猶未 分離,故而稱之為「混沌」,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無天無地,清濁未判,渾如無物。太易變而為一,是謂太初,以一化三,狀如雞卵,上稱為始,中稱為 元,下稱為玄,是謂玄、元、始三,而太始復以三化九,是為太素。九隱於空虛之中,至三開光太極形成,輕清積陽而為天,凝滓積滯而成地,九列 正,日月星辰、陰陽五行、人獸品物,則均受其生成,故三為天地之尊,九傑為萬物之根。太真科云:混沌之前,有無形象天尊,經一劫後乃有無名天尊,再經一 劫,乃生元始天尊,為道之宗元,消則為氣,息則為人,非色非空,居於上境為萬天之元,居中境為萬化之根,居下境為萬帝之尊,無名可宗,強名曰道。所以道祖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由此可以知道三清道祖就是宇宙生成的本體。

又據太清玉冊云:昔在象帝之先,空洞自然妙旡上帝,為萬之祖,所謂道生 一也。昔在延康遐劫之先,大梵溟滓之始,有百千萬重真結而化生妙空聖君,歷尊號曰玉宸大道君妙空上帝,肇開道範,所謂一生二也。昔在赤明混沌之中,有百 千萬重道結而化生妙有聖君,歷尊號曰五靈元老君混元太上道君妙有上帝,使萬象具備,所謂二生三,三生萬物也。

道經又以混洞太旡元化生之玉清天寶君為旡上道寶尊,赤混太旡元化生之上清 靈寶君為太上經寶尊,冥寂玄通元化生之太清神寶君為玄上師寶尊,合稱「道、經、師」三寶。道寶尊以鬱羅蕭台為佈道之所,經寶尊以紫瓊台為闡經之地,師寶尊 以重霄台為傳法之處,三台均在三清聖境。世間宮觀亦以合祀三清道祖於正殿,次及玉帝、三官、四御等神為常態,入道之教徒亦均自稱「三清弟子」。雲笈七籤: 「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聖,計三九二十七位也」。故道廟晨鐘有先擊三聲,繼擊二十七響之定制者,為表示「迎三清,接九聖九真九仙」之意 也。三清聖紀所涉極廣,絕非數語可致,難以詳述。唯今人多有稱上清靈寶天尊為通天教主者,實為受小說所誤也,近復有滿口「無極」自立神號者,則係不明典 籍,未研教義,立異啟端別具用心者也,誠均不足取法免受天譴。



 本文引用道教總廟三清宮

2013年3月23日 星期六

元始天尊聖誕

   台北紫氣道場由當家道長清澤子率全體師兄師姐及善男信眾大德舉辦元始天尊聖誕祝賀.並為弟子,及信眾加持祈福...

觀音菩薩


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有求必應,「於種種國土,現種種身,應眾生根機,隨類示現。」現說菩薩在我們人間道的示現。亦許由於女人多病多惱,常多祈求菩薩加庇離苦之故,而菩薩為了容易接近解救,間常示現女身去救度女人,於是就有人認為觀 音菩薩一定是女性。因此,「觀音菩薩是女性」,便道聽塗說,眾口一辭,臺灣人對觀音菩薩稱呼「觀音媽」,大陸東南各省亦有人稱呼「觀音娘娘」的。傳說戲劇中的觀音菩薩,是妙莊王的三公主,號妙善,在白 雀寺出家修行成道。楞嚴經中觀音菩薩自說他有三十二應身;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 門品記菩薩有三十二化身:一者,聖賢身三位:佛身,辟支佛身,聲聞身;二者,天界身六種:大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毘沙門 身;三者,道外五族:小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四者,道內四眾: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夷身;五者,婦女四級:長者婦女身, 居士婦女身,宰官婦女身,婆羅門婦女身;六者,童子身二種:童男身,童女身;七者,天龍八部:天身,龍身,夜叉身,乾闥婆身,阿修羅身,迦樓羅身,緊那羅 身,摩[目+侯]羅伽身;八者,一神:執金剛神。據此看來,觀音菩薩是個非男非女,亦男亦女身,隨眾生機感,順應示現也。須知眾生真實本性,平等一如,本 無男女之分,到果證菩提時,已是絕對的實相無相,何來男女相對的境界相呢?
    盡人皆知,觀音菩薩神通廣大法力無邊,但是觀音菩薩這種神通力是怎樣修行得來的,卻很少人知道了。按楞嚴經中,觀音菩薩自言其修證經過云: 「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數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由於耳根悟徹聲性,得大圓通,「忽然超 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因與諸佛同一慈 力故,能以三十二應身,入諸國土,普度眾生。(三十二應身,如前所舉法華經三十三應身略同,惟除一執金剛神身。)又因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故,能施十四種無 畏,施與眾生。一者八難無畏:苦惱難、火難、水難、風難、刀兵(殺)難、鬼難、囚難、賊難。二者三毒無畏:離貪毒,離瞋毒,離痴毒。三者二求無畏:求男、 求女。四者持名無畏,持菩薩一名,等於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如此神力,可謂得來匪易。
  

2013年3月20日 星期三

修道

                          ●  念佛可以往生淨土、但要一心不亂;
                              修道不可妄評是非善惡、才無反面情緒

                          ●  道在日常生活中,何必遠求

                          ●  不應善小而不為,不應惡小而為之

                          ● 真修道的人、不見世間過

                          ● 求道修道要學寬恕之心

2013年3月17日 星期日

關聖帝君訓示

                                坐臥行躺皆修               待人處世亦是修

                                若是基層未做起           如何再談修行道

                                修心修口修福報            勝過求神拜菩薩

                                                                                         共勉之...

2013年3月10日 星期日

華山派師爺施清純蒞臨台北紫氣道場


二月二日土地公聖誕

       土地公是基層的神明,專家學者認為土地公為地方行政神,保護鄉里安寧平靜。也有學者認為其屬於城隍之下,掌管鄉里死者的戶籍,是地府的行政神。若縣長為土地公加冠晉爵,代表加冕授階,戴上官帽後的福德正神,晉升到相當於(縣)城隍爺的位階。文史工作者陳榮楷說,傳統習俗中,常由縣老爺為他出身地的福德正神加冠晉爵,凸顯地方人才輩出。
故漢族許多地區的習俗,每個人出生都有「廟王土地」——即所屬的土地廟,類似於每個人的籍貫;人去世之後,道士做超度儀式(即做道場)時,都會去其所屬土地廟作祭祀活動。或者是新死之人的家屬,到土地神廟,稟告死者姓名生辰等資料,以求土地神為死者引路。
閩南、台灣人則認為,土地神可以保佑農業收成,也可以保佑生意人經商順利,旅客旅途平安,甚至還保護墳墓,不受邪魔的侵擾。土地神是功能性極強的神明。一般說法,土地神為地方之守護神祇,為鄉里之神,也有財神的性質。
        作生意的人可以祈求土地公幫忙;生意興隆..


2013年3月9日 星期六

二月二日濟公活佛聖誕

                                                               
             濟公菩薩生於南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又被稱為濟癲和尚、濟公活佛,俗名李修緣(一名李心遠),南宋時浙江台州(今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永寧村)人,傳說中的佛教僧人,以不守戒律、飲酒食肉、神通廣大聞名。十八歲時雙親繼喪,後在杭州靈隱寺出家,法號道濟,拜佛海慧遠為師。不喜頌經打坐,不戒酒肉,更喜蘸大蒜食狗肉,語言詼諧,穿著破衣破帽手持破扇。因其行為不檢點,被眾僧告到其師慧遠面前,慧遠為庇護他說:「佛門之大,豈不容一癲僧!」故又被稱做濟癲。其師慧遠圓寂後,被迫轉到淨慈寺。他  醫術精湛,常常救助百姓,常見義勇為,專管人間不平事,又神通廣大;並智鬥當時丞相秦檜及其後人,還不時懲治和嘲弄貪官污吏,路見不平,即拔刀相助,但其行動多以幽默嬉笑形式濟困扶危,又是不修邊幅之其特高僧,故百姓們不稱道濟師父,而尊呼「濟公活菩薩」。
民間尊稱的濟公活佛。傳說是降龍羅漢。道濟於宋嘉定二年(1209年)五月十六日於淨慈圓寂,臨終前曾作一偈:「六十年來狼籍,東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葬於虎跑,後人建有濟公塔院。《淨慈寺志》卷十九中收載其《入龕文》、《起龕文》、《掛真文》、《秉火文》、《起骨文》和《入塔文》。
濟公的傳說起源於南宋末期。在明清之際,民間的說書人開始以濟公為主題,逐漸發展出故事,至清朝時,集成《濟公全傳》一書。他的神通傳奇,據說是來自於南北梁武帝時代的寶誌禪師
在融入民間信仰之後,逐漸變成一位帶有佛道兩家特色的神明。

2013年3月7日 星期四

順治黃帝云:

未曾生我我是誰        生我之後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知我        合眼朦朧又是誰

來時糊塗去時迷        空在人間走一回

不如不來也不去        亦無煩惱亦無悲

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全真教靜功之靜坐部份入門

(一可健身、二可體悟)
一、要靜坐前先深呼吸三次
二、靜坐之姿勢共分四式:
(1) 自然盤腿  (2) 雙盤  (3) 單盤  (4) 坐在椅子上。
        以上可任選一種,然後雙手交叉,兩拇指接觸,
成一橢圓形,或抱之守一,雙手右下左上交疊拇指相
接觸,舌頭稍捲抵在上顎,背脊挺直,肩頭自然下垂
,別有壓力,稍微收下顎,雙眼閉上約八分眼。

三、練習吐納,一方面集中意識,另一方面併用呼吸法。

(1)武息五分鐘:
        男眾吸氣到下丹田(擠下三公分與五公分處)使腹起
,再閉氣數秒,肛門同時需緊縮,就是所謂的「提肛」
,然後由鼻子呼氣,並放鬆肛門,使下腹凹陷。吸、停
、呼時間一樣長。
        女眾氣吸到胸部之膻中,吸、停、呼之動作與時間
與男眾相同。

(2)文息十分鐘:
        完全不用意識、思緒盡量放空,自然呼吸法。男眾
將氣吸到下丹田,女眾將氣吸入胸部之膻中,然後以與
吸氣一樣長之時間將氣由鼻子呼出。

(3)初學者武息、文息約各三至四次。

四、下單需五分鐘:
         自然之深呼吸,需深、柔、長。
         男眾與女眾皆相同。






2013年1月24日 星期四

師尊聖示~


          嘻笑怒罵      隱藏玄機
          神通廣大      不離禪意
          求神拜佛      但求心誠
          有感斯通      需求自性
          佛道本一      何來分別                           

                                                   ~ 道濟

祖師謂~


            沒有神仙不念書